English

一本鲜活的政治理论教材

1998-08-05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人大版《邓小平理论概论》摆脱了传统教材板着面孔说教的形象,通篇都力图作到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以思启人、以史动人。之所以选择这样一种写作风格,乃是由邓小平理论自身的特点所决定的。

以出版大学文科教材驰名的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利用其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出版了《邓小平理论概论》(文科本)。这是由教育部推荐的全国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材。本书的作者阵容强大,由奚广庆(教育部社科司司长、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担纲主编,王霁(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杨瑞龙(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杨耕(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担任副主编,组织十余名有教学和科研经验的作者编写。这部书刚一问世,便受到各界人士的关注,成为众多同类书籍中独具特色的一本。在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说,这并不仅仅是一本关于邓小平理论的教科书,而且是一本关于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教科书。其最为突出的特点就是:语言明快,体例新颖。

“对于每一位中国人来说,邓小平的名字意味着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并和社会主义的长远发展、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正是在邓小平理论的引导下,‘九死一生’的中国现代化运动奇迹般地走出了历史沼泽地,社会主义由此在中华民族的复兴中再造辉煌,中华民族则在社会主义改革的基础上实现伟大复兴。”——这就是人大版《邓小平理论概论》的开头语。读着这样的话语,谁能不为之所吸引,为之怦然心动呢!

人大版《邓小平理论概论》摆脱了传统教材板着面孔说教的形象,通篇都力图作到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以思启人、以史动人。之所以选择这样一种写作风格,乃是由邓小平理论自身的特点所决定的。正如书中所说,存在着两种理论形态,一种是由各种特定的范畴、规律、规则形式出现的逻辑化的理论,一种是探悟理论与实际的关系,辩证的思维方式善于把握理论中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并能将之精当地渗透于、贯穿在现实的社会运动中,形成一种总体的战略“构想”,由此而形成的活的理论。邓小平理论无疑属于后者。尽管邓小平没有写过所谓纯粹的理论专著,《邓小平文选》中的文章大多是对话与谈话,使用的语言也是普通语言,但其中“无处不闪耀着邓小平卓越的理论见解和宏大的理论气势”,体现了邓小平独特的理论风格:“务实、‘管用’、解决实际问题,这是邓小平思考问题的出发点和归宿。论述精辟、文风朴实、口语表述,也是邓小平理论的一大特点。”因此,本书在论述过程中,一方面力图作到让邓小平的人格魅力和理论风格相互印证,另一方面力图把邓小平的具体理论置入当代中国发展的各个阶段的具体语境中,让它们互为阐释。这样,读者读来,就如同在与一段鲜活的历史进行对话,生动而感人。

本书的第二个特点是:宏观把握与具体分析相结合,理论思考与生动描述相结合。我们不妨以第三章——“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为例。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是邓小平不断思考的主题。本章开篇就直接亮出了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的本质的概括:“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开门见山,使我们一下子就对这一问题有了一个宏观的把握。

接着便提出了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具体体现问题。作者在这里并不是实际讨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而是针对当时人们对社会主义优越性的理解上的偏差,表明了重新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的必要性。也就是说,既然在什么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问题上还存在这么多的错误认识,就说明我们虽然建立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但对社会主义是什么,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什么的认识还很不清楚,还存在许多误解。因此必须重新提出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问题。只有首先弄清楚这一问题,才能建设一个能充分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让人民满意的合格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才能自然而然地发挥出来。理论背景搞清楚之后,就可以转入对理论本身的具体分析了。作者把邓小平概括的社会主义的本质分成两个基本方面,一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另一是消灭剥削、共同富裕。前者讲的是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后者讲的是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前者说出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后者说出了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前者指明了社会主义的发展过程,后者指明了社会主义的最终目的;前者讲了社会主义在客观运动规律上的本质要求,后者讲了在主体价值目标上的本质要求……寥寥几句概括,把邓小平理论的科学性、全面性展现得一目了然。在此基础上,分别就这两个方面进行分析论述。在论述过程中,亦是处处都贯穿着理论思考与生动描述相结合的原则。

本书的第三个特点是,历史、现实和未来互为贯通。历史、现实和未来的互为贯通,应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理论本身的分析阐述上,应当着力挖掘理论自身产生的历史背景,它对现实的把握,以及它所蕴藏的对未来的洞识,是这一理论对中国目前和未来所具有的指导意义。历史的发展将越来越显示出邓小平理论的精髓,用同样辩证的思维方式把这一精髓运用到我们的现实中,使之真正、完全成为我们的活动原则,活的理论。正如本书第二章中所说的:“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我们一定要坚持,但必须使之与我们面临的实际情况相结合,要联系不断发展的实际,认真研究新的情况,解决新的问题。形象地说,这就是要坚持一种‘前后左右法’。即要对前(历史)、后(未来)、左右(周围现实的各种条件)达到一种全面的认识和同时反对任何超前的‘左’的倾向和落后于现实的右的倾向。”

可以说,这本书是改变传统教材模式的一次成功的尝试,是编写者新型理论运思风格和写作风格的具体展示。而之所以可以这样做,恰恰又是由邓小平理论本身的特点所决定的。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